2019年厦门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于日前正式揭晓
本次获奖名单囊括了
厦门市在科技创新领域
取得代表性突破的
一批新技术成果:
根据《厦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和厦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结果
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城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共同参与的项目——
地铁建设“厦门模式”下的
BIM精细化管理创新及系统研发”项目
标新立异、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
经厦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定
厦门市政府批准
本项目被授予
“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别着急
小编这就带你走进本次的获奖项目
#看我!看我!看我!#
都在这里啦
一、项目实施难点:建设规模大、工程环境复杂、涉及领域广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是连接厦门本岛与北部集美区的一条南北向骨干线路,同时将厦门老城区、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北部文化中心等大客流集散点串联在一起,通过换乘与轨道交通2、3、4、6号线衔接,全线长30.3公里,含24个高架车站、控制中心、停车场、车辆段及配套上盖物业等。
二、项目总体目标:提升工程建设水平,打造全国首批“智慧”地铁!
立足于“智能建造”的新视野,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手段,将BIM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建立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并具有可视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特点的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工程建设水平,为将“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打造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地铁打下坚实基础。
三、项目技术创新
01 首创“业主主导、BIM咨询单位牵头协同、各参建方实施”的轨道交通BIM应用模式,破解了“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的国际性难题。
创新应用模式
02 首次发布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覆盖全线路、全阶段、全过程、全专业的BIM系列标准——《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阶段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
厦门地铁企业标准专家评审
厦门市地方标准
03 自主研发《厦门轨道交通工程可视化施工信息管理系统》《厦门轨道交通基于BIM技术的机电施工建设管理系统V1.0》,解决了BIM商用平台的适用性与灵活性方面的不足。
可视化施工信息管理和机电施工建设管理
建设阶段 · 基于BIM的可视化任务派发
施工阶段 · 基于BIM的模型可视化交付
运营阶段 · 基于BIM的资产盘点
四、项目痛点攻克
为满足40多家参建单位的大数据交互需要,关键在于解决设计协调与模型信息共享的问题。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引进了具有轨道交通BIM管理经验的专业化公司——上海城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BIM咨询方,全程参与、指导和规范在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的BIM技术应用,通过以下技术创新,解决了本项目在全生命期中的各项应用“痛点”:
01 首创的同城光纤网络的BIM协同平台,解决了本项目多单位、多专业的设计协调与模型信息共享问题。
协同设计参与方
本项目通过研发同城光纤网络的BIM协同平台,使轨道交通建筑、结构、隧道、综合监控、暖通、给排水等40多个专业,11家设计单位,16家施工单位实现了在同一个模型下的异地接入、开展建模、协同设计、交付竣工。
02 率先建立了国内地铁行业最完整的设备族库体系,是具有行业使用价值的可视化数字资产。
分账号的设备族管理在线云平台
本项目建立了地铁行业较为完整的族库体系,实现族库开发250类,有效提高了设计效率;通过设计标准化水平在线云平台,收集、更新设备厂商填报的族库参数信息,对竣工模型进行完善;作为厦门地铁的可视化数字资产,将进一步用于后续地铁项目运营。
03 聚焦机电,全线解决管线碰撞问题。
碰撞检查
本项目将运营阶段的管线需求提前带入设计阶段,通过采用管线综合BIM专项检查,在设计阶段预先发现了土建与机电专业、机电各细分专业之间的碰撞共10113处,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项目后期进入运营阶段的返工费用。
04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展示装修效果。
VR模拟
本项目结合VR技术,在BIM模型中加入吊顶、广告牌、PIS屏、监控摄像头等装修元素,实现了对装修构件与土建、机电模型的碰撞检查和交互式设计。此外,通过云渲染技术可直接生成装修设计的预期效果图,在装修设计模型完成后,还可实现基于VR的车站装修效果比选。
05 率先实现机电正向设计与出图,攻克模型出图的行业难题。
BIM模型
站厅层管线模型
站厅层施工现场模型
本项目的正向设计示范站是国内首个实现地铁机电正向设计的施工落地站点,是轨道交通正向设计研究的行业典范,涵盖车站风水电、电扶梯、屏蔽门、管线综合、供变电、通信信号、装修等20余个专业,完成了从BIM三维模型导出为二维施工图共101张,直接应用于施工安装,从根本上解决了“二维与三维两张皮”的痛点。
06 利用BIM技术实现永临结合,全面提高安全文明施工质量。
三临模型
现场图
本项目施工单位基于完整施工模型,进行机电安装施工组织设计,实现了临水、临电、临边防护标准化;鉴于一次安装到装修结束无需拆改位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现场标准化作业和文明施工水平。
07 基于BIM的预制加工安装,将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最大化。
预制加工安装流程图
预制构件模型与成品
本项目全线路采用基于BIM的预制加工安装,实现了对防护设施、支吊架和风管的标准化设计和预制安装,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能源和用材损耗,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08 项目各方协同深化BIM模型,实现可视化施工辅助。
施工辅助审查示意图
本项目施工模型由各实施主体协同深化:由支吊架产商提供综合支吊架深化设计;由设备制造商提供实际设备模型设计和设备族库的更新;由安装单位按施工组织进行拆模,实现虚拟建造。
09 结合系统功能,全线路开展BIM成果指导落地施工。
现场巡检
本项目通过在施工阶段实施“BIM成果落地应用检查”这一特色应用,确保了本项目的检修空间优化和落地实施,高度还原、保障了施工现场与设计模型的一致性。
10 开展数字化竣工交付试点,为智能运营奠定动态数据信息采集基础。
数字化交付
本项目利用BIM协同管理平台设备管理模块,结合移动端、二维码信息标识的使用,对现场设备实物进行竣工盘点;能够解决竣工设备盘点过程中、周期长、效率低、工作量大、盘点数据整理复杂等问题,节约资产管理人力成本,辅助后期智慧运维管理。
五、项目相关效益
01 质量效益:提升设计质量,排查并解决了10113条设计问题;降低施工返工率,施工周期累计节省92天。
02 经济效益:通过排查碰撞并优化方案,节约了3805.84万元返工费用;通过提前带入运营阶段的管线需求,节省运营成本812.44万元。
经济效益应用证明
03 人才培养:为本项目设计和施工单位开展了长达234天的专业化BIM培训,为行业输送了一大批具有大型BIM应用项目经验的技术型优质人才;其中,接受该培训仅设计人员就高达45人。
04 行业影响:本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具有行业代表性和指导性,为开展的同类型项目研究奠定了基础;包括:国家发布的相关BIM标准编制项目,北横通道建设项目,乌鲁木齐地铁、太原地铁建设项目等。
05 社会效益:本项目在解决多个国际性工程技术难题的同时,确保了项目的高质量完工,推动了BIM行业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进步,在国内、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
轨道交通BIM应用“厦门模式”
作为一项成功落地实施的示范应用
后续还将大规模
推广至全国其他轨交线路
且已有12家轨道建设单位
为此进行了调研和交流
上海城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BIM咨询团队(原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BIM及建筑信息化业务整体平移转入)作为最早研发“业主主导、BIM咨询单位牵头协同、各参建方实施”轨道交通BIM应用“厦门模式”的单位,同时也是最早将该模式落地实施于项目全线路、全阶段、全过程、全专业的单位,将继续深耕轨道交通行业,拓展技术研发、模式和场景应用创新,持续优化可视化数据资产管理服务,为推动城市智慧交通,贡献自己的力量!